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我国的影视行业作为科技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与内在条件。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便是在中国动画电影领域发展先进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电影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案例,也为一度相对低迷的全球电影产业市场注入了一针饱含中华传统美学的文化强心剂。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赋能电影《哪吒2》的科技创新,实现前沿电影技术与中华传统美学的巧妙融合。电影《哪吒2》通过物理引擎渲染技术,探索对中国古代神话场景的视觉特效建构,为传统神话意象注入了动态生命力。如在哪吒与敖丙因误会而进行决斗的场景中,哪吒战斗时的火焰特效基于NVIDIA Flex的实时物理演算系统生成,围绕哪吒全身流动的火焰离子特效既保留了传统水墨动画的流畅笔触,又通过实时物理演算技术展现出火焰燃烧的真实物理特性。而敖丙战斗时的冰霜特效则通过Houdini的VEX粒子编程技术实现,冰霜蔓延的画面在粒子渲染技术的加持下被具象化突显。当哪吒的火焰特效与敖丙的冰霜特效相遇时,粒子渲染技术精确模拟出水火相济的化学反应,在视觉维度诠释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水火既济、阴阳相生”的哲理思辨,创造出银幕的突出视觉效果。
除此之外,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VR虚拟制片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于电影《哪吒2》的古典神话场景呈现。从电影中玉虚宫的琼楼玉宇到海底龙宫的神秘奇境,导演在这些古典神话场景的视觉建构中借助可以实时渲染的VR技术,在虚拟现实的空间环境中沉浸式调节古典神话场景呈现的镜头视角,反复打磨空间场景效果的光影质感,以数字电影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以及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探索电影技术与中国传统美学、古典神话元素的巧妙结合,展现出新质生产力在电影领域创作实践中所迸发出的文化自信与艺术活力。
另一方面,电影《哪吒2》通过对中国动画电影的产业整合与云端协作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成功实现了对国产动画电影行业中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等新质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哪吒2》的制作集结了全国138家动画公司、4000余名动画制作人员。通过“彩条屋联盟”的产业协同平台,形成涵盖建模、特效、渲染等全流程的矩阵化电影产业制作体系,并采用模块化的电影产业管理模式,将整个《哪吒2》的电影制作项目分解为26个独立模块进行管理。各公司和人员之间分工明确、紧密协作,以合力之势共同推动该电影项目的高效率运转,全面提升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工业化、产业化、科技化水平。
《哪吒2》在对中国动画行业的制作公司与高端人才进行产业整合的同时,还将AI动作捕捉技术融入动画电影的产业化运作中,运用了与中国首款3A动作游戏《黑神话:悟空》相似的AI动捕技术,即通过AI 深度学习的大数据算法将演员的表演精准地转换为片中角色的动作数据,使得片中动画角色的表情和动作更加真实生动。并且AI动作捕捉技术形成的数字模型还可以反复改动与使用,以降本增效的人工智能辅助技术推动中国动画电影的高质量产业化发展。
在云端协作维度,《哪吒2》的制作团队依托于“AWS 云计算架构”搭建起“分布式渲染农场”,形成每秒万亿次浮点运算的超级大脑,将原本需要数月的渲染周期压缩至九十小时左右。如当制作团队需要渲染哪吒三头六臂的终极形态时,云端系统会自动分配任务至全球5000台服务器,每台服务器同时处理不同帧的粒子运算,最终在合成阶段形成连贯的特效奇观。将计算机云计算资源转换为电影制作的创新性动能,使中国动画电影的产业化生产进入云时代。
电影《哪吒2》在运用全球的数据算力进行云端特效渲染的同时,还将云端技术应用于不同动画制作团队的电影协作中。《哪吒2》在不同动画制作团队之间引入Perforce版本控制系统,全球4000名动画制作人员通过Perforce系统实时共享资产库,实现跨地域、跨时区的动画特效无缝协作。这种由云端技术建构起的资源库协作平台,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该动画电影的产业化生产效率,更是为后续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生产与产业运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资源,从而实现新质生产力推动下中国动画电影产业生产率的优质转型与升级。
从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横空出世,到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惊艳亮相,再到动画电影《哪吒2》的票房口碑双丰收局面,不仅标志着我国特效与动画技术取得了位居世界前列的长足进步,更反映出在中国影视领域大力推进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应用性价值和前瞻性意义。电影《哪吒2》凭借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新质生产力赋能,在提升电影产业化生产效率的同时,将电影技术与中华传统美学巧妙融合,彰显出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饱含中国智慧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后续的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带来更多的可能和更大的空间。
(作者系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讲座教授、青岛科技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