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驰的马蹄声打破了1930年陇东庆塬城的寂静,百姓一片惊恐,但来人的目标显然并不是他们。原来桥山上闹瘟疫,土匪下山找郎中。
电影《风云山林》的剧情就这样在金秋的陇东拉开序幕。故事从“郎中”宋先生上山开药方治病救人讲起,隐喻的却是战乱年代无助的人们同样急需一剂安国利民的良方。这一次“出诊”,真实身份为红军游击队指导员的“郎中”宋先生,不仅治愈了桥山上的瘟疫病人,也帮助女匪首童金龄和她的上百个兄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南梁根据地。
甘肃南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西北高原的红色地标。20世纪30年代,西北大地满是灾荒与战乱,国民党统治与军阀、土匪割据并存,贫苦的百姓或是落草为寇,或是在贫瘠的土地上艰难耕种。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条道路,结束朝不保夕的生活。陇东南梁游击区红军游击队作为陕甘边红色武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除了借鉴传统战争片的情节铺陈,《风云山林》把这一复杂厚重的历史背景融入传奇故事:一个为反抗黑暗聚众山林的“土匪世家”,在共产党所领导的红军队伍的引导、扶助下,最终百川归海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
以小人物映照大时代,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让个人命运和时代风云相呼应,是《风云山林》的艺术追求。影片通过一个女性的视角来讲述她和红军从“打交道”到“共谋大同世界”的传奇故事。女主角童金龄在片中经常蒙面出场,却难掩性格的豪爽智慧、爱憎分明。作为土匪后代,父亲去世后,上百个兄弟的命运压在她肩上;从小带大的侄子要打自己的天下一走五年没音信,再次见面却是已经另立山头打家劫舍到家门口,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姑侄反目一触即发;本想和她远走他乡过太平日子的二当家孟大哥离她而去。一连串的打击让她意识到,连年战乱,桥山并不是世外桃源,在乱世里寻活路,仅有胆识是不够的。
影片在处理人物命运逆转时并没有简单粗暴,而是真实细腻地展现了生死存亡关头,一个肩负重任的女性从抗拒、警惕到绝望、怀疑再到坚信不疑的过程。
几次和“郎中”宋先生过招,童金龄早已识破了对方的身份却不为所动:“从别的山头的土匪到军阀的兵,从国民党到它的走狗民团,多少人想占我桥山,拉我队伍。谁想打桥山的主意,除非从我尸体上踏过去。”直到侄子以大哥葬礼为由诱惑姑姑入瓮,后被红军游击队解救。在国民党、军阀等各方势力的角逐中,童金龄带领桥山兄弟毅然投奔南梁根据地的传奇经历,是当时时代大潮下的一个缩影。
“打天下是为了啥,打自己的天下又是为了证明啥?”片尾,已经变身宋指导员的“郎中”宋先生一语灵魂发问惊醒众人。被国民党逼上绝路的侄子带领队伍重回桥山,和姑姑一番较量之后,却发现这里处处都是姑侄俩暖暖的回忆,找回亲情的同时,也找到了信仰。
土匪聚义,丛林策马,围攻伏击,为了把这种特殊生存环境中的转折做得大气流畅,《风云山林》在视觉效果的营造上可见用心。山体、村落、窑洞等自然环境,和古建筑、城楼、野外战场等人造景观融为一体,成为那个年代那一群人的人生大舞台。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南梁那片红色热土上红色旅游蓬勃发展,南梁根据地的故事还在以不同方式代代相传,电影《风云山林》就是其中的一个。
莽莽苍苍的桥山梢林,浑厚壮阔的陇东大塬高坡,跌宕起伏的命运传奇,真实鲜活的各色人物,一起在影片中化为撼人心魄的力量,带领后人追忆那段难忘的岁月。
(作者系光明日报文艺部编务统筹、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