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京剧电影工程”影片展映暨《满江红》《红鬃烈马》首映新闻发布会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月,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北京京剧院院长秦艳,中国电影博物馆馆长黄晓伟,北京市朝阳区委宣传部部长冯志明,以及“京剧电影工程艺术指导小组”的京剧艺术家、戏剧评论家、音乐家和资深电影导演,参加京剧电影《满江红》《红鬃烈马》拍摄的艺术家和主演主创人员共同参加了活动。
“京剧电影工程”是在中央领导的亲自倡导、推动下,在中央宣传部大力支持下,实施的一项国家级工程、历史性工程、德艺双馨工程、抢救性工程。北京国际电影节已连续十年持续呈现“京剧电影工程”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工程的重要展映活动,旨在将项目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一一呈现。今年展映的影片为历年来最多,包括了《龙凤呈祥》《霸王别姬》《状元媒》《秦香莲》《大闹天宫》《九江口》等在内的21部展示京剧艺术极高造诣的影片,彰显了工程对于推动民族文化与京剧艺术发展的文化影响力与文化价值。
在这项跨越时代的文化工程中,中影以“国家队”的使命担当,在十余年间,持续发挥全产业链优势,主导出品发行了《红鬃烈马》《满江红》《四郎探母》《红楼二尤》《群英会·借东风》《文姬归汉》《九江口》等12部经典剧目,几乎以年均一部的创作节奏,竭尽全力助力构建规模巨大的京剧电影宝库。
任月在致辞中表示:“中影为京剧电影搭建起广泛多元的宣传路径,积极与各部委沟通协作,深耕基层文化阵地,把京剧电影带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今年中影还将集合自身宣传、发行力量,于4月底开始,率领全国119家控股影院发起全国范围内的京剧电影长线放映活动,不遗余力让更多群众看见京剧电影,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答卷。”
王勇强调,从“京剧电影工程”出发,未来将继续深化与电影艺术的互联共创,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京剧艺术。北京京剧院秦艳院长则表示:“从2011年‘京剧电影工程’启动,剧场到影院、线下到云端,‘生旦净丑’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唱念做打’转化为跨越代际的表达。”
京剧电影《满江红》首映礼上,主演于魁智、李胜素等登台与观众分享了影片的精彩幕后。影片在映后获得观众热烈反响,有年轻观众表示:“没想到京剧电影可以这么震撼,岳飞慷慨激昂的唱段让我热泪盈眶,点燃我心中的浓烈的家国情怀。”
《红鬃烈马》首映礼上,“京剧电影工程”艺指专家、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电影导演萧锋等11位主创嘉宾见证首映礼,其中影片艺指专家、舞台版导演赵景勃,以及主演杜镇杰、张慧芳、魏海敏、倪茂才、侯丹梅、赵葆秀围绕影片的主旨思想、拍摄幕后,与观众进行了深入交流。
该片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各种大胆创新,在拍摄中既保留了京剧的韵味,又适应了电影的表现手法。赵景勃表示,京剧电影就是用现代的光影来记录京剧的经典,用最美好的视听托举当代艺术家的最佳表演状态。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特别设置了北京展映“嘉年华——京剧电影工程电影”单元,在大观楼电影院——中国电影的诞生地进行“京剧电影工程”十部京剧电影的展映活动。电影节之后,大观楼电影院和首都电影院将共同开展“京剧电影工程”21部影片长期定点放映工作。
据悉,《满江红》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京剧院、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出品;《红鬃烈马》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剧院、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出品。两部影片都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发行。
◎ 对话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月:
电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中国电影报》:“京剧电影工程”这一历史性的文化工程对电影人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
任月:“京剧电影工程”是在中央领导的亲自倡导、推动下,在中央宣传部大力支持下,实施的一项国家级工程、历史性工程。中影作为电影“国家队”,能参与工程的建设深感荣幸,也倍感责任重大。
首先,“京剧电影工程”彰显了电影人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电影承载起了传承京剧文化的重任,而电影人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电影用现代影像技术守护了传统文化瑰宝,为京剧艺术留下了宝贵的影像,促使京剧艺术突破舞台空间与时间限制,传播至更广泛人群,使更多人领略京剧魅力,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其次,“京剧电影工程”是京剧与电影的跨界合作与拓展一次有力的见证;工程不仅促进电影人与京剧界专业人士深度合作,打破行业壁垒。电影人能从京剧艺术家对艺术的严谨态度、深厚文化底蕴中汲取养分,拓宽创作视野,积累跨领域创作经验,为未来更多元创作奠定基础。
最后,“京剧电影工程”为电影艺术创新带来新机遇;从电影多元探索来看,“京剧电影工程”突破传统电影题材与表现形式局限,为电影人探索传统艺术现代化表达的可能性、开创戏曲电影新范式以及培养复合型电影人才,都提供了积极推动作用。
《中国电影报》:在“京剧电影工程”建设的十多年中,中影都做了哪些工作?
任月:迄今“京剧电影工程”已完成21部精品力作,其中中影出品发行了《红鬃烈马》《满江红》《四郎探母》《红楼二尤》《群英会·借东风》《文姬归汉》《九江口》等12部影片。
在弘扬京剧文化方面,中影积极为电影搭建传播网,为观众搭建起京剧艺术观赏渠道,成功引领更多年轻观众走进京剧艺术的殿堂,以实际行动将京剧电影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大地乃至世界各地,推动京剧艺术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中国电影报》:在京剧电影创作中,中影秉持着怎样的传承理念?如何在创作中兼顾艺术和传承理念,实现京剧文化的有效传承?
任月:在拍摄过程中,中影坚持“守正创新”,始终恪守“京剧为本、电影为用”的创作准则,以敬畏之心对待京剧文化,力求原汁原味保留京剧艺术精髓,电影团队、京剧艺术家共同探索,结合时代审美与电影特性进行创新,让京剧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为了更好地以电影技术呈现京剧艺术,实现京剧文化的有效传播与传承,“京剧电影工程”一方面在创作过程中,集中了国家16个重点京剧院、团、学院,集结老、中、青三代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和优秀青年演员,保证京剧“原汁原味”;同时,每一部京剧电影都有专门的京剧艺术指导小组的专家全程坐镇,以“京剧+电影”的“双轨”形式兼顾京剧艺术与电影艺术,让现代电影技术成为京剧表现力、京剧艺术感染力赋能项。另一方面,中影在京剧电影的宣传上也积极行动,无论是走进社区、校园,还是参与北京国际电影节等活动,都希望将京剧通过电影形式带到每个观众身边,推动京剧艺术的弘扬与传承。
《中国电影报》:您觉得京剧电影不断登上国际电影节舞台,对于京剧文化的传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有怎样的意义?
任月:通过北京国际电影这一系列活动,我们看到让电影正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将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国粹呈现给中外观众,从而搭建起一座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向国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吸引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 对话导演萧锋:
保持向京剧致敬的创作态度,是创作的支撑着力点
《中国电影报》:在拍摄过程中,您觉得京剧艺术与电影艺术的文化共性是什么?
萧锋:经过电影和戏曲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戏曲电影已成为戏曲文化的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电影艺术和戏曲舞台艺术有一种看似绝然不同实际上却是非常接近的东西,舞台上的虚实相生、时空自由、有无结合、天马行空等美学理论与电影的蒙太奇理论有很多相通性。
《中国电影报》:在创作的时候,京剧电影如何平衡“原汁原味”的舞台传统与适应现代审美的电影化创新表达?
萧锋:在戏曲表演上,人物内心世界的打开仅依靠舞台剧的方式是难以做到的,而借助电影语言则可以将演员的心理活动多维度、形象化地拓展,形成强烈的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力。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电影的技术优势不能建立在替代抑或改造戏曲的基础上,尊重戏曲美学特征、挖掘电影艺术创造力是我们创作拍摄好戏曲电影的不二法则。
《中国电影报》:差不多20年前,您就曾创作过京剧电影《对花枪》,现在的电影拍摄技术,对比20年前,是否可以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最新拍摄的电影作品,运用了哪些全新技术?
萧锋:能有机会执导京剧电影和许多京剧名家深度合作,共同传承祖国文化的灿烂瑰宝,是我电影创作生涯中的一件幸事,不由得想起多年前执导京剧电影《对花枪》的情形。
我认为,拍摄京剧电影,在电影和京剧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中,我们要将电影的作用定位在锦上添花,以一种向京剧致敬的创作态度,调动电影的一切艺术和技术手段为京剧表演艺术服务。这是我们拍好京剧电影的支撑着力点,也是京剧和电影完美结合的保证。
另外,京剧电影的拍摄需要充分运用现代电影艺术和技术手段,但同时又不失传统京剧的艺术韵味,努力给观众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在京剧电影美术设计和灯光设计上,我们采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保留京剧既有特质,扩大京剧艺术的表现力,通过多景别、多背景以及虚拟技术的丰富变化,努力使电影镜头画面的内部张力达到最精彩最具突破性。
我们将数字三维特效技术运用到京剧电影中抽象写意的环境空间背景,使之参与表演叙事及情绪烘托,在京剧的魅力更加突出的同时具有时代感即是我们恰到好处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对影片的整体风格进行反复推敲与提炼,电影美术设计风格的准确与否决定了一部京剧电影的气质。如何使剧中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世界通过精美而又有情感叙事功能的镜头更完整的展现出来,并在京剧唱腔和形体表演的意境上体现出京剧艺术的精致华美,则是我们始终如一的追求与挑战。
现在已实施的京剧电影工程,将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不是单纯地相加结合起来,而是将电影艺术和技术创新融入戏曲中,其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传统文化的成功尝试,使京剧进入现代艺术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