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4月18日,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指导、《电影艺术》杂志社主办的“电影《不说话的爱》研讨会”在中国电影人之家举行。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等专家学者,以及《不说话的爱》总制片人陶昆、制片人吴盈睿、导演沙漠、编剧付丹迪等主创参加研讨会。
电影《不说话的爱》以父女亲情为主线,用细腻的视听语言描绘了听障群体在沟通障碍中所承受的生存压力与情感困境,同时也呈现了他们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生命力与人性之美。该片自4月3日清明档上映,以超5000万档期票房位居今年清明档第四名,上映至今,影片票房累计票房已达1.27亿元。
与会专家认为,《不说话的爱》兼具类型意识与艺术表达,以真诚、平视的视角展现了听障人士的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是一部具有现实关怀与人文精神的温情之作。
电影《不说话的爱》改编自导演沙漠此前在综艺节目上创作的同名短片,他和编剧付丹迪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这部长片作品。该片更是两人继《我想和你在一起》后的第二次合作。谈及如何平衡听人和聋人之间的感受,沙漠提起电影中的台词“聋人在见到你的第一眼就会对你微笑”,沙漠表示,他正是以此精准还原了对聋人群体的真实感受。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拍这部电影的意义。沙漠希望借影片展现人的尊严,以及构建平等社会的重要性。编剧付丹迪坦言,创作过程中,因为和导演主创经历了近三年的采风,并通过上手语课,才给了她创作的底气。她的创作准则为“不曲解、不俯视,更不奇观化聋人的生活”。
当日,不少专家对影片从艺术呈现到市场表现给予肯定。焦宏奋表示,从制片角度来看,目前的票房成绩非常值得肯定。影片聚焦残障人士题材,既具人文温度,也拥有一定的市场号召力,是近年来同类题材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案例。
宋智勤认为,《不说话的爱》用无声胜有声的方式传递出爱的能量。在他看来,影片没有将聋人群体奇观化,而是以平视角度真实呈现其日常生活,从而唤起观众对该群体的关注。同时,影片真实细腻地展现了无声世界中的亲情光辉与人性温度,唤起了公众对沟通、理解与尊重的深入思考。
李道新表示,主创团队虽然年轻,却展现出强烈的公益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现实关怀,这在当下中国电影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片中,30多位非职业聋人演员真实、自然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在情感传达上的难度远高于普通演员,而导演能将聋人和听人两类角色有效整合,实现有效交流,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成就。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侯克明观影后被影片深深打动,他说,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情感尤其是亲情仍然是最能打动中国观众、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力量,中国观众对家庭的认同与亲情的需求是一种心理底线,本片正是触及并把握住了这一点。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张卫称赞影片延续了中国文化中“哀民生之多艰”的传统人文关怀,以悲悯的视角关注聋人群体的生存困境,体现了对残障群体的平等尊重和现代性的价值观。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王红卫表示,《不说话的爱》的创作过程体现了导演沙漠坚持原创、立足市场、扎实推进的专业态度。影片从综艺短片到院线长片的成长轨迹,体现出其不仅得益于题材的感人起点,导演自身的坚持与能力在其中更为关键。沙漠作为导演系出身的90后青年导演,并未在艺术与市场之间徘徊,而是坚定地选择了面向观众、服务主流院线的方向,这在当下市场环境中尤为可贵。
《电影艺术》主编谭政评价表示,《不说话的爱》是一部艺术性与类型性兼具的较为成熟的类型片。剧本的工整,演员的魅力,导演的控制能力,成就符合市场需求的叙事要求。尽管过去有不少类似题材的电影,但往往面临票房困境,《不说话的爱》突破了这一瓶颈,在当前市场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显示了该片在社会价值和公民素养提升方面的重要意义。(杜思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