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动漫影视单元大兴亦庄会场在亦花园创业产生态园举行。在这个汇聚了动画电影、AI影像、文创衍生与产业落地等多元内容的展演平台上,一场面向未来的系统级发布引发关注——“未来电影研究院”正式揭牌,并同步启动两大重要平台:AI影像标准实验室与智能玩具研发中心。
与其说这是一场发布,不如说是一场关于电影人应对AI时代的深度回应。在内容创作正面临生成式技术浪潮的当下,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主导的这一系列动作,并非停留在炫技层面,而是围绕“如何让AI进入电影工业体系”这一核心问题,给出了一套标准化、流程化、工具化的整体解法。
动漫影视单元:
AI技术驱动下的创意生态
本次大兴亦庄会场的主题为“动漫绮梦·AI未来”,围绕AI如何参与影视创作与动漫融合展开。活动期间,现场发布了多部由AI深度参与制作的动画长片与短片作品,涵盖奇幻、科幻、现实等多个题材。这些作品大多以生成式技术为基础,在镜头调度、人物动作、风格融合等方面体现出技术所带来的创作革新。
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AI不仅可以辅助内容生成,更正在成为电影叙事语言、视觉表达与创作方法的一部分。更为关键的是,它们背后所依赖的不是零散工具,而是一整套系统方法。
正是在这一语境下,未来电影研究院的揭牌,以及其下属平台的同步启动,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未来电影研究院揭牌:
为创作“建构底座”
在现场嘉宾与高校代表的见证下,未来电影研究院在亦庄正式揭牌。研究院由孙立军团队牵头,联合高校、行业协会与创作机构共同构建,致力于探索生成式影像内容的系统化生产路径。
研究院的核心任务,是以“标准化”为目标,围绕AI深度参与下的电影制作流程,构建完整的创作与生产体系。从内容生成的“散点实验”出发,转向可控、可评估、可落地的工业流程,是其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据介绍,研究院不仅聚焦创意环节,更向技术、制片、审核、衍生方向延展,目标是形成覆盖全链条的内容生产方法论。其提出的“标准引导 + 流程支撑 + 工具驱动”三位一体架构,正逐步成为生成式电影创作的新范式。
第一件大事:
AI影像标准实验室落户亦庄
在揭牌仪式后,未来电影研究院与中国电子视像协会、中国动画学会、北京影视动画协会、纽约电影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宣布“AI影像标准实验室”正式成立。
该实验室旨在应对当下AI技术广泛应用于动画电影、短视频、虚拟角色等领域所引发的行业挑战:如作品质量差异过大、生成内容不可控、审核机制缺失、缺乏统一风格管理等。
实验室的重点研究方向包括:构建AI影像生成的质量评估体系与风格控制机制;建立从剧本生成、分镜规划到镜头生成、音效设计等各环节的流程标准与技术接口规范;研究AI生成内容的可控性与伦理边界评估机制;搭建服务产业与高校教学的技术工具平台,实现“产学研用”联动。
这标志着中国在AI影视内容领域,开始从“使用者”走向“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转变。
第二件大事:
智能玩具研发中心同步启动
当天,另一项产业级合作也在亦庄会场正式启动。未来电影研究院联合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职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亦庄镇政府、东莞市石排镇政府、东莞潮流玩具协会等多方共建“智能玩具研发中心”。研发中心将构建京粤两地协同产业落地新模式,促进IP衍生品的产业链条健康发展,用科技重新定义玩具产业的新方程式。
该中心聚焦于将动画电影创作中的视觉内容与角色IP,通过AI驱动的智能交互技术,转化为具有教育、娱乐与互动价值的智能玩具产品。其目标是打造一个集创意设计、技术研发、原型验证、批量制造于一体的完整平台。
智能玩具研发中心的设立,意味着电影内容不再只停留在银幕,而是能通过AI与感知技术走进亲子场景、教育空间与潮玩市场,进一步拓展影视内容的商业边界与应用生态。AI技术加入IP衍生的制造,让创新力大幅提升加上电影工作者的审美力,最终再合成高效的执行力,使动画电影和IP衍生品的整个项目链条飞速运转起来。
工业化重构:
标准×工具×模型×制片
支撑起这两个平台背后的,是孙立军团队正在构建的一整套面向AI时代的影视工业体系。与传统“AI画图+剪辑”式的零散创作不同,他们强调——真正的电影工业升级,必须从标准开始。
首先,是标准创新:通过对AI生成内容的环节划分与功能定位,研究院建立起一套适用于生成式电影创作的流程标准。这些标准涵盖从脚本拆解、分镜生成、镜头调度、人物运动到音效节奏等多个关键节点,确保创作质量的可控性和可评估性。
其次,是流程优化:研究院以创作需求为导向,将内容流程工程化重构,设计出任务分解机制与协同接口,使AI的参与具备系统性与逻辑性。
第三,是工具与模型开发:研究院自研多项AI工具模块,用于角色控制、镜头组合、节奏匹配等复杂任务,并训练具备影视语言理解能力的行业专用大模型,形成与内容逻辑深度绑定的智能系统。
最后,是制片流程创新:针对AI内容产出特征,研究院建立了“镜头/段落/角色”为最小单位的资源调度机制,打造适配生成节奏的制片计划与执行体系,使整个创作流程具备工业执行力。
小结:面对AI,电影人的答案是成果而不是口号
从作品亮相到研究平台揭牌,再到技术标准与产业中心的落地,未来电影研究院在这次动漫影视单元中所展示的,不只是技术成果,更是一种行业立场:面对AI,电影人需要的不仅是工具,而是方法论;不仅是创意生产力,更是系统构建力。
在AI已成为现实而非噱头的今天,这种对流程、标准、协同与落地的强调,无疑更具穿透力。
或许,这正是电影人应对AI时代最真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