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新片云集,一部小体量的《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以下简称《花漾》)引发了我的好奇,从预告片里看到几个关键词:花滑、少女、凶杀、张子枫……,这部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影片融合了体育竞技、悬疑、犯罪、青春等类型元素应该是很有看点的,但整体看下来,还真是一部中国版的《黑天鹅》。这些类型元素只是壳,它真正要探讨的核是少女成长时期的痛,对准的是人物幽微复杂的心理状态。
青春期的变奏:
好女孩与坏女孩
影片以惊奇开篇,一上来就展现了血腥的凶杀一幕:张子枫饰演的花滑少女在冰场用冰刀杀死了另一个红发的花滑少女。然后以倒叙回到三周前,展开两个少女的相识、交往和相爱相杀。张子枫饰演的江宁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任凭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冠军标准,一次又一次重重得摔在冰上。这时,她遇到一个天赋型女孩,她轻松自在地在冰上滑行,做出的高难度动作丝滑优雅,她叫钟灵,乐观自信,一头红发也代表着一种自由张扬的生命力,与江宁紧绷压抑的精神状态截然相反。
夜里,钟灵带着江宁去旱冰场玩耍,在与异性交往时,在社会边缘游走的钟灵也散发着女人独特的魅力,浑身上下洋溢着青春活力,这让在社交场合有点呆板局促的江宁心生羡慕,同时也让她产生了恨。尤其是当钟灵得到母亲更多的欣赏和青睐,自己要被他人取代时,江宁终于忍不住内心的嫉妒,导致了开头一幕惨剧的发生。
而正当我们担心这对母女如何收拾这个残局的时候,剧情来了一个大反转,谜底揭开,红发女孩钟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她只是江宁在高压的竞争环境之中所产生的精神幻觉,是压力无处宣泄而幻化出的“假想敌”。江宁拼命也要拿到冠军的执念和野心与现在所遇到的瓶颈和危机感所产生的剧烈矛盾统统体现在“钟灵”身上。她焦虑不安、敏感多疑、内心恐惧,所以要找到寄托,也要找到对手和出口,钟灵就是这个亦友亦敌的形象投射,她代表着她想变成的完美理想形象:有天赋、有魅力;同时也是对日常艰苦训练和激烈比赛的逃逸,对表面乖乖女的叛逆,对自由自在青春生活的向往。她只有突破这层壳,过了这一关,才能获得蜕变。
这层隐匿的玄机确实与《黑天鹅》很相似,只有杀死“白天鹅”,“黑天鹅”才得以重生,象征着一个人的一体两面。只不过《黑天鹅》借助的是芭蕾这种舞蹈样式,而《花漾》选择的是花滑这个竞技体育项目,这两种艺术形式都天然带来一种优雅的动态美感,视觉形象鲜明流利,同时在美的背后,也都有一种尖锐的残酷性。《花漾》中的冰鞋和《红菱艳》中的红舞鞋一样,像被施了魔咒,永远舞动停不下来,最终被自己喜爱的艺术职业反噬。
教育反思:
互为镜像的母女关系
客观来讲,江宁有着运动员优秀的品质,刻苦、专注、倔强,有毅力,不服输,丝毫不敢松懈,12岁就拿到青少年组的花滑冠军。她的生活在高强度训练和比赛中来回切换,但也正因为长期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她的精神出现了状况。而这种病态的来源则指向了她的母亲,同时也是她的教练王霜。
严师出高徒,对待江宁,王霜异常严厉,对女儿奉行的是强压控制型的打击式教育,让人窒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爆裂鼓手》中的冷酷师者。江宁渴望得到母亲的认可和支持,却看到母亲失望、嫌弃的冰冷眼神。尤其是当江宁正在面临青春发育期的困境时,王霜非但没有安慰,反而是变本加厉地进行指责和抱怨。指责江宁的笨拙,抱怨因为江宁的出生断送了自己作为花滑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无法让母亲满意的江宁犹如惊弓之鸟,时时刻刻处于被母亲剥夺比赛资格的恐惧之中,这也是她臆想出“钟灵”的真正根源。母亲欣赏更有灵气的“钟灵”,并把自己的比赛曲目给了“钟灵”,正因如此,江宁的精神才被彻底击垮,杀了“钟灵”。
庆幸的是,当母亲发现女儿的精神异常直至崩溃时,最终放下强势的武装,说出了那句“对不起”,坦然承认当年没有拿到花滑冠军不是因为江宁,这只是个借口。而女儿也放下戒备,对母亲说“我滑不好也不是你给我的压力,……我们都是一样的”。二人彼此袒露心声,达成和解,母亲终于展露出温柔放松的一面。
赛场上,摔倒后的江宁不再害怕,她卸下所有的担忧,和“钟灵”一起,在冰面上自由滑行,展现出优雅轻盈的舞姿,破茧成蝶,绽放如花。此刻,她享受到了滑冰的快乐,露出了舒展的微笑,终于完成了和自己的和解。
这里,影片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面对失败?这也是大多数人所要面临的问题。无论哪个赛道,所有人都想赢,但冠军只有一个,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结果的。坦然面对失败的恐惧,放下完美主义的执念,享受过程,找到自洽的方式可能是解药之一,这种教育反思也给现在普遍“鸡娃”的家长上了一课。有意思的是,同档期上映的姜文新片《你行!你上!》也讲了一个特别的教育案例,只不过《花漾》是以母女关系讲述了一个冰童在青春期成长期所面临的困境,而《你行!你上!》则以父子关系讲述了一个琴童过五关斩六将、终成电影名家的故事,郎朗在国际舞台上不停的进阶,是一种典型的梦想成真的赢家叙事,洋溢着对成功的一种礼赞,夸张恣肆、狂欢热腾,张扬着阳刚之气。而《花漾》则聚焦比赛选手心理,深度挖掘了月之暗面,在少年成长之路上融进了作者冷静的思考,可能更具有普遍性意义,毕竟《你行!你上!》中的天才是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