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历程为主题,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意识形态鲜明且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用好红色电影这个“活教材”,借助红色电影的艺术化叙事手法为学生再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图景,实现以影育人、以文化人的思政效果。
以红色电影为载体构建历史记忆
当代网络空间常常涌现各类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试图通过歪曲、抹黑历史来消解主流价值观,动摇当代青年的精神根基。红色电影作为记录和传承革命历史、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成为青年构建正确历史记忆、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侵蚀的有力武器。它不仅能使观众在光影交织中感受历史的温度,更能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生动的形象在青年大学生心中筑起一道守护历史真相的坚固防线。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红色电影通过场景还原与人物塑造,可打破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碎片化解构,构建完整的历史脉络。历史虚无主义往往采用碎片化叙事手段,试图通过割裂历史脉络、扭曲历史语境为青年制造认知混乱。而红色电影致力于以电影语言重构历史现场,使青年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形成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以《建国大业》为例,影片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旨在通过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政协会议等关键历史场景的还原呈现,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的艰辛历程转化为可视化历史教科书。特别是政治协商会议筹备阶段的叙事段落,通过展现各民主党派代表与中国共产党共商国是的生动细节,具象化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历史逻辑中孕育而生的过程,使青年学生深刻理解这一制度并非主观建构的政治设计,而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红色电影通过真实的历史细节还原和情感表达,可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例如《长津湖》中战士们在极端恶劣环境下英勇战斗的场景,可使学生深刻体会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意义,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英雄事迹的抹黑。
以红色电影为载体培育价值认同
红色电影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大学生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志愿军:雄兵出击》《红海行动》等电影通过展现中国军人的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传递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杨善洲》《焦裕禄》等电影则以先进人物为原型,诠释了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通过以下方法将红色电影中的价值观元素传递给学生。首先可通过角色共情激发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情感共鸣。教师可引导学生剖析《我的法兰西岁月》中周恩来在青年时期探索救国道路的迷茫与坚定,以及《毛泽东去安源》中毛泽东深入工人阶级发动革命的细节,通过“代入式”观影让学生体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如何在具体历史情境中转化为行动力量的,让学生能更加直观感受到革命先驱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的抉择,深化对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理解。其次可通过集体观影与讨论分享,构建价值对话空间。例如将《井冈山》等红色电影作品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革命道路的选择,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思考与实践。最后还可结合“大思政课”建设,将红色电影资源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比如开发“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融入思政课教学”案例库,通过《百团大战》《英雄儿女》等影片引导学生强化对国家责任与民族使命的认知。
以红色电影为载体激发情感共鸣
高校思政教育方式若缺乏亲和力,容易陷入生硬说教的池沼,难以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进而影响教育效果。而红色电影作为一种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独特载体,恰恰在提升思政亲和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它能以生动的画面、感人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将抽象的思政理念转化为具象的情感体验,让人们在观影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共鸣,为增强思政教育亲和力开辟新路径。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可配合影片内容创设虚拟情境,比如针对《长津湖》中“冰雕连”的悲壮情节,教师可构建战地通讯站虚拟情境,在教室搭建简易电台模型,播放风雪呼啸的环境音效,为学生配备写着志愿军战士姓名、家乡、战前家书片段的身份牌。学生需要根据影片中战士们的表情特写、动作细节,结合手中的身份信息,撰写给家乡亲人的最后一封信。这种情境设计可使学生透过具体人物的命运轨迹,触摸到革命先烈的精神内核,将抽象的英雄主义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可将红色电影与思政实践结合,搭建观影、反思、实践相结合的活动链条,推动学生将情感体验转化为行为动力。例如在观影之后开展红色精神践行活动,为社区的孤寡老人提供帮助、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与弘扬红色精神,将从红色电影中获得的情感动力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实现思政教育从情感体验到行为实践的升华。
红色电影无疑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优质资源,并且在构建历史记忆、培育价值认同、激发情感共鸣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高校应充分挖掘红色电影的育人功能,结合大思政建设与新时代青年的认知特点,创新教育形式与载体,使红色基因在青年一代中永续传承,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