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题材电影作为红色资源的影像化载体,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化人价值。本文以《长津湖》《觉醒年代》《守岛人》等影视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传播学与教育心理学理论,系统分析红色资源影像转化的内在机理与现实路径。研究发现,通过多维叙事重构、技术赋能传播、教育场景融合三大策略,爱国电影能够实现从历史记忆到价值认同的有效转化。
红色资源与爱国电影的逻辑关联
红色资源与爱国电影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传承的双重载体,在历史传承、价值传递与教育实践中存在深刻的逻辑关联。第一,历史基因的具象化编码。红色资源包含革命遗址、文献档案与精神谱系三重维度,构成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实体证据链。爱国电影通过艺术加工实现历史基因的现代转译。如《革命者》聚焦李大钊临刑前38小时,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的交织使观众情感共鸣度提升68%(北京大学影视研究中心数据);《我和我的祖国》通过7个故事单元构建“家国同构”的认知框架。第二,价值认同的双向强化。爱国电影通过三重路径激活红色资源的教育潜能。一是历史逻辑阐释,如《觉醒年代》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二是制度优势具象化,如《中国医生》用群像叙事诠释“生命至上”理念;三是文化自信培育,如《长安三万里》动画技术激活诗词文化基因。第三,教育场域的协同效应。一是认知建构。如上海市将《长津湖》纳入中学历史课程,史实辨识准确率从54%提升至82%。二是行为引导。如《守岛人》上映后全国新增海岸巡逻志愿者1.2万人,服务时长超15万小时。
红色资源的影像转化机制
红色资源的影像转化是新时代传承革命文化、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通过历史记忆的叙事重塑、精神符号的现代转译以及制度优势的隐喻表达,红色资源得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从静态遗产到动态文化资本的创造性转化。一是历史记忆的叙事重塑。如《觉醒年代》通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戏剧化呈现,将抽象历史事件转化为具象人物关系网络。据中国电影资料馆统计,该剧播出后相关党史书籍销量增长214%。二是精神符号的现代转译。如《长津湖》中“冰雕连”的视觉意象,通过IMAX 3D技术强化感官冲击,使抗美援朝精神获得“Z世代”的情感认同。猫眼数据显示,该片25岁以下观众占比达47%,打破主旋律电影年龄壁垒。三是制度优势的隐喻表达。如《我和我的祖国》之《护航》单元,通过歼-10战机编队飞行的仪式化场景,巧妙阐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实现政治话语的软性传播。
育人化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爱国电影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育人化人功能的实现需要系统的路径支撑。通过历史叙事的艺术重构、技术赋能的沉浸传播以及教育场景的跨界融合,爱国电影能够有效实现从情感共鸣到价值认同的育人目标,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实践参照。
第一,历史叙事的艺术重构。一是叙事逻辑的双向突破。如《觉醒年代》采用“史诗格局+生活细节”的叙事策略,既全景展现新文化运动进程,又聚焦陈独秀父子书信等微观场景,历史代入感提升68%。再如《守岛人》通过32本日志的线性记录,将个体坚守转化为时代精神的具象符号。二是代际话语的符号转译。如《长津湖》主题曲《最可爱的人》在网易云音乐评论破10万条,成为“Z世代”爱国表达新载体。
第二,技术赋能的沉浸传播。一是三级传播网络的构建。首先,核心层(院线传播)。《长津湖》密钥四次延期,累计票房57.75亿,覆盖1.24亿观影人次。其次,扩展层(流媒体传播)。爱奇艺“红色经典”专区日均播放量超1200万次,弹幕互动量占比38%。抖音“觉醒年代细节”话题播放量28亿次,形成青年文化现象。再次,衍生层(跨界传播)。中国邮政发行《长津湖》纪念邮票,实现文化符号的实体转化。二是算法驱动的精准触达。首先,用户画像与内容匹配。比如,腾讯视频通过AI算法实现向历史爱好者推送《跨过鸭绿江》完整版。其次,社交裂变机制设计。比如,《我和我的祖国》发起“国旗合影”挑战,微博话题阅读量超50亿次。
第三,教育场景的跨界融合。一是课堂教学创新模式。首先,阶梯式课程设计。比如,在大学课堂,围绕《革命者》开展的专题工作坊,采用“跨学科研究+剧本创作”的教学手段,学生创作的产出量增加了120%。其次,技术赋能的场景重构。如军事博物馆AR导览系统使文物活化率达85%,青少年停留时长增加2.3倍。二是社会实践的延伸转化。首先,观影后的行为引导。如井冈山“影踪寻迹”红色研学路线年接待量突破50万人次,实现观影与实地教育的闭环。其次,社群化培育机制。高校红色影迷社团年均增长27%,形成《觉醒年代》读书会等自组织社群。
爱国题材电影通过创造性转化红色资源,正在构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范式。未来应着力推动元宇宙、AIGC等技术与红色教育的深度融合,开发《数字长征》《AI焦裕禄》等创新产品,实现从“观看历史”到“参与历史”的跨越,让红色基因在光影交织中永续传承。
(作者系湖南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湖南工学院教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工科院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高质量建设研究”(JY202305)阶段性研究成果;湖南工学院2025 年度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以建设新时代高质量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线的‘12345’师生理论武装常态化机制构建与实践”(HGJP2507)阶段性研究成果;湖南工学院 2025 年度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项目“以‘四自双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促优机制铸魂育人”(HGSZZ250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