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由大象点映主办的全国性亲子电影活动——“2025暑期 大象儿童电影嘉年华”落下帷幕。此次活动覆盖全国50余座城市、200余家影院,总票房突破70万元,观影人次超2.5万,不仅为亲子家庭带来了一场融合欢乐与知识的电影盛宴,也在“电影+教育”联合宣发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电影+衍生课程”:
教育功能与艺术体验深度融合
此次嘉年华以开幕影片《别把作文当回事儿》为核心,创新推出“电影+电影衍生课程”联合宣发模式。该片编剧兼主演马翼翔老师结合23年语文教学经验,推出配套线上课程《轻松学作文:电影里的作文魔法课》,将观影体验延伸至家庭教育场景。这一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电影单一消费模式,使电影从娱乐产品升级为教育载体,为儿童电影的内容延伸与商业变现提供了新思路。
课程设计紧密结合影片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解析和写作技巧讲解,帮助孩子在轻松氛围中克服写作恐惧。许多家长反馈,孩子观影后主动参与课程学习,写作兴趣和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这种“观影+学习”的闭环体验,不仅增强了电影的教育实用性,也为家庭亲子教育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分众发行+众筹点映,
精准触达目标受众
大象点映通过分线发行模式,将《别把作文当回事儿》《康熙与路易十四》《拨浪鼓咚咚响》《寻秘自然》系列等5部涵盖多学科的优秀影片,精准推送至全国200余家特色影院。这种分众发行策略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差异化需求,确保了优质内容能够精准触达目标受众。
同时,依托“众筹点映”模式,活动成功举办199场点映,场均近80人次。其中《别把作文当回事儿》单片点映票房达41.6万元,充分体现了观众对优质教育内容的高度认同。这种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的发行方式,不仅提高了放映效率,更建立了片方与观众之间的直接联系,为小众特色影片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成功范本。
亲子共鸣引发热烈反响,
寓教于乐收获广泛好评
“大象儿童电影嘉年华”影片内容贴近亲子观影群体,引发了广泛共鸣。《别把作文当回事儿》中生动展现的校园生活和孩子们的作文老大难问题,让许多家长和孩子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共鸣:“我们老师就是这样要求”“哎呀,我们家写作业也是这样”。映后口碑显示,该片获得好评率接近100%,许多家长表示这是孩子暑期最有收获的文化活动之一。欢乐的观影氛围不仅拉近了亲子关系,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影片凭借其与儿童阅读的高契合度,在全国童书馆、绘本馆间掀起点映热潮:不到一个月时间,全国50多家绘本馆加入到这场“大象儿童电影嘉年华”中来。现场“口述作文”、即兴故事创作等丰富映后活动,让孩子和家长都收获颇丰。
《寻秘自然》系列影片通过与科技馆、学校合作,成功吸引大量科技工作者子女参与,进一步拓展了儿童电影的教育外延。各地影院还结合影片内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延伸活动,如中环影城汉中店组织的“小小科学家”绘画创作,衢州神画影城联合科技馆开展的科普讲座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观影体验,更让电影成为连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
权威媒体高度聚焦,
专家建言助推行业创新
“大象儿童电影嘉年华”自启动以来,受到权威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持续报道。多家中央及主流媒体平台对活动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不仅聚焦儿童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更深入探讨了“电影+教育”创新模式的社会意义,有效提升了活动的公众认知度和行业影响力,为儿童电影市场的拓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8月3日于北京举办的《别把作文当回事儿》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对影片及大象点映的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产业评论专委会副会长朱玉卿提出,大象点映应与中国儿童电影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儿童电影的发展新路。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儿童电影评论工作委员会会长侯克明同样指出,市场细分是必然趋势,大象点映“精耕细作”的运作方式,正是精准对接受众需求、推动儿童电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些专业声音不仅充分肯定了“大象儿童电影嘉年华”的创新价值,也为儿童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未来展望:
持续深耕“电影+教育”生态
大象点映CEO蔡庆增表示,未来将继续与中环影城等合作伙伴深化“分众放映联盟”机制,推动“主题影展+衍生内容”联合运营模式。公司将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更精准地把握亲子家庭的需求特点,为不同区域市场提供定制化的内容套餐和活动方案。
在此基础上,大象点映计划进一步拓展“电影+教育”的内容边界,开发更多学科领域的电影衍生课程体系。同时,公司将加强与教育机构、文化场馆的合作,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电影教育生态。“大象儿童电影嘉年华”的成功实践表明,中国儿童电影正在走向内容差异化、发行精准化、服务多元化的新发展阶段,为行业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
(姬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