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导演曾志的长片首作《这周五的游乐场》将于9月19日登陆银幕。影片以冷静的视角,刻画了一位女性在生活困境下的坚韧表现,也实现了作者性表达的一次突围。
曾志曾在多家国际知名4A广告公司任职,如今最显著的标签是“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的获奖者。他的转型,既是一场离开定制化商业叙事的“出走”,又是一次回归真诚表达的“返乡”。
在《这周五的游乐场》中,他将广告人在工业水准的把控,注入对普通人的深切体察。影片不仅承载着一名广告匠人向电影作者的蜕变,更是实现了一场精彩的、从“定制”到“抚养”的动人旅程。
电影是一个很好的叙事载体
曾志曾于多家国际广告公司任职,历任创意总监等工作,后自立门户开设广告制作公司,身份也逐渐转向监制与制片,以参与广告的制作流程。然而,正是在这条看似不断进阶的广告人路径中,他逐渐察觉到自己的重心所在。
“我感觉自己不太像一个管理型的人,还是一个偏创作型的人。”曾志在采访中表示。于是,在2018年,他决定走出舒适区,去做一些真正“能够表达自己、抒发自己想法的事情”。对他而言,“电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曾志将两种创作模式进行了趣味的比较:“广告有点像帮别人生孩子,电影更像是抚养自己的孩子。”在广告中,他需要在一分钟甚至30秒内讲完一个高度典型化的故事,这种工业化流程的训练,为他的叙事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电影与广告不同之处在于“电影的层次、叙事、体量和含量都不一样”,曾志坦言:“电影在叙事上是对我很大的考验。”
正是带着这种从“定制”走向“表达”的决心,曾志完成了从广告匠人到电影作者的转变。他将广告生涯所赋予的流程控制与视觉把控力,灌注进长片首作《这周五的游乐场》中,直面这场关于自我表达更严峻也更自由的考验。
导演应该有驾驭题材
和转换频道的能力
为何选择一部聚焦三代女性困境的作品作为长片首作?曾志的答案既关乎个人经历,也出于现实的偶然。
“在我从小的生活当中男性是缺失的,”曾志回忆道,“对于一个小孩来说,还没有具备男性或女性的完整认知,但是女性几乎占到我绝大部分社交或生活的空间。”这种自然而然的成长环境,为他提供了一种理解女性世界的独特视角,而非冷眼旁观的外部凝视。
而将这种个人经验转化为创作思路,则源于恰在影片筹备期间,他因踢球骨折频繁出入医院;与医护人员打交道的切身经历,进一步推动了这个故事的诞生。
作为男性导演处理女性题材,曾志始终保持清醒。“成熟的导演应该有驾驭题材和转换频道的能力。”他强调,正如“写外星人并不一定要成为外星人。”这种专业能力与创作素养,保证了影片的气质与基调。
在具体筹划的剧本中,他也设置了三代女性的生活困境,将成人女性视角与作为女儿的孩童视角作为叙事的核心,聚焦于不同代际女性面对世界的不同方式。
与此同时,曾志在团队协作上也构建了共情的保障——除他和另一位男性主创外,团队大部分是女性。“我们是一个集体的创作”,他坦言,这有效避免了“导演作为一个男性可能带来的凝视或窥探风险”。
而在聊到电影中的情节设定与现实对照时,他强调了有关“月球背面”新闻与主角宋倩后背瘀伤的互文设计。“我觉得生活应该有希望,这也许是一种创作中的潜意识。”主角背后的伤,随着剧情和时间的推进在慢慢好转,“我们希望观众觉得,在看不到的那一边,其实已经在慢慢恢复。”这种精妙的隐喻,让作为创作者的曾志,不仅为故事和观众留下希望,与女性角色共情,更与时代与社会共情,拒绝刻板的体认,保持着温暖的信念。
故事的推演是女性觉醒的过程
影片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主人公宋倩身上。但尽管如此,她仍然在琐碎困顿的生活中主动追求对秩序的掌控。
与之对照的,影片中存在着对两位男性形象的刻画,均以“错位”或“缺席”的方式存在:一位是女主人公的爱慕者,他的爱成为女主宋倩的另一种精神压迫;另一位则是宋倩不辞而别的丈夫。
在曾志看来,爱慕者在影片中对塞林格的文字引用正代表了他个人认知的体现,“他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一个人物……他的出现其实对于女主角来说是另外的一种压力。”这种过于文艺而脱离现实的情感,非但不能成为宋倩的救赎,反而因为其过于“完美”和“不接地气”而成为一面镜子,照得她的现实更加不堪和狼狈,从而变成了一种新的压力源,与其他压力一起凝结,最终具像化为一把或伤害他人或刺向自己的“手术刀”。
而丈夫的出走,则是一种功能性设计。“这个故事的推演其实是一个女性觉醒的过程”,曾志解释道。丈夫的出走并不是影片要探讨的谜题,而是在对丈夫近乎偏执的寻找过程中,让结尾的“放下”显得更有力量,丈夫的意义,在于他的消失。
“其实很多生活中的女性是非常具有智慧的,她并不会把一件事情做得非常地极端。”曾志谈到,“我们都知道在影片结尾的高潮部分她有两个选择,但我们倾向于最后她还是选择‘理性战胜冲动’,选择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