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十八世纪晚期,德国作家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发出的这句感喟,就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的存在来说,是永恒的现象;随之而来,爱情也就成为人类文化艺术活动中的永恒命题。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电影成为人类艺术中与真实世界最近似的样式,银幕上展演的爱情迅即赢得了大众前所未有的痴迷。早在经典好莱坞时期,西方电影行业已经用Romance这个古老的、与西方浪漫主义艺术思潮有着极深渊源的词语来命名“爱情片”这一种类型。随着电影类型融合的策略和趋势,也随着新浪潮以来作者电影观念的流行,爱情片既与喜剧、历史、幻想、惊悚、恐怖、灾难、战争等等类型相互借力发力、颠倒众生,也与文艺片、艺术片等非大众向的电影创作一起坐而论道,探讨人性心理,甚至人类社会的结构及解构。
在历史上,无论真实的生活里还是虚构的艺术中,尽管爱情的具体形态近乎无穷,但对爱情的价值判断,则构成了爱情叙事的重要维度。古代爱情故事的最大戏剧性矛盾冲突,往往发生在“高度重视爱情”与“剥夺爱情权利”之间。现代以来,矛盾冲突逐渐转向“更重视爱情自身价值”与“更关注爱情附加值”。在当下,爱情叙事试图指出的问题不知不觉变成“爱情的价值是否高到值得当代人为之付出”——这个过去不成问题的问题如鬼魅一般出现,也已经对爱情电影的存在基础提出了挑战。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大银幕上成功的爱情电影越来越少、质疑表达越来越多同时,新媒体平台上的网剧、微短剧、短视频乃至网络文学圈内,却充斥着海量的爱情故事。它们对爱情的渴求不加掩饰(同时又要求爱情必须有高附加值),对爱情的呈现甜度齁人。一方面,这种“爽感为王”的作品的确有宣泄欲念、追求短时刺激的弊病,令人不免担忧长此以往观众理智程度降低。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看到,这些后工业化、Z世代的文艺产品毕竟给到了当下年轻人某些主流电影电视没有给到的东西。而文化工业生产的逻辑是,有需求必然有供给。你没有掌控的地方,自然会被别人占领。于是,与其焦虑于年轻观众对爱情电影日渐无感、转投小屏,不如认真调研和思考:今天的爱情电影创作最关键性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可能解决。
近几年,爱情片在国产电影生产中显然不是主流,它们的创作者在年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等方面也显示出了足够的多元性。这意味着,作为单一类型的爱情片在当下很难形成某种稳定的、可批量生产的模式。但如果仔细分析,这些有相当明显个人追求的影片在深层结构里却又仍然存在一些相同之处。以笔者观察所见,至少有四点:一是架空现实的剧情,或者是某一段过去的时间,或者是某一个遥远的空间,或者干脆是某个虚拟性突出的设定;二是剧中人物都有优渥的生活条件,即便不是大富大贵,也都在中产以上,似乎只需面对爱情而无后顾之忧;三是审美趣味精致干净,演员妆容、服化道、场景陈设、外景选择、调光调色等等,也都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中产以上、特别是精神贵族的情调;四是对当下性的质疑,这里所谓当下性,包含了世界存在、社会生活、个人处境的现实情况和理性认知和接受态度。
前三点,从心理学上看,是非现实和非真实的。这和类型化的爱情片并不必然互斥。曾于20世纪60-80年代流行于华语电影界的言情片,以及前述之当下流行的爽片爽剧爽文,也往往会采取这样的配方,来调制多姿多彩如幻梦般的爱情魔药。可见,近年来国产爱情片不能令大众满足,这三点并不是根本原因。最关键的问题,显然发生在第四点。因为前三点只不过是要同现实世界和真实人生拉开一个足以产生美的距离,第四点却偏偏要以看似理性批判的方式对世界和人生的现存形态加以质疑甚至否定。这种做法,使绝大多数观众既无法再获得审美幻想的距离,又无法再接受虽然看似庸常、毕竟还算可靠的现实。
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爱情电影原本应是多情的,如今的许多作品,却有意无意在教人以无情的、过度理智的态度去看爱情故事。虽说“没苦硬吃”确实是一部人的执念,但观众花钱、费腿去看爱情片,大概率是想吃点甜的。像“苦尽甘来”“要想甜加点盐”这样富有辩证色彩的说法,归根到底也还是为了证明“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发光一般地存在,而绝非走向否定式的虚无。
假如上述情况只发生在小众定位的文艺片、艺术片之中,不追求大众的认可度、市场的回报率这些,似乎也不足为虑。但如果对大众、市场有所图,甚至说如果对电影行业的运传、电影文化的生态有某种程度的责任在,那么,爱情电影创作就必须跳出这样的亚文化-心理模式了。毕竟,随着爱情片产量的减少、爱情元素在融合类型里比重的降低,人们对爱情乃至人类一切美好情感的理解和感受都会产生偏差。
笔者不揣冒昧,列出对优质爱情电影创作之条件的粗浅认识。第一个可称为“风花雪月心”,创作者自身要发自内心地对爱情抱有信心甚至信仰才好,引用小柯先生的歌词,“能抵挡末日的残酷”“能抵挡失落的痛楚”“能用生命做长度”。在爱情和爱情故事里,“狠斗私心一闪念”是必要的、必需的。
第二个必要条件是“柴米油盐事”,爱情故事最打动人的,归根到底还是能和每个人生命体验发生关联的那些真实细节。还是引一句《卡萨布兰卡》的歌词,“在星光下,爆米花和可乐仿佛香槟和鱼子酱”,显然,如果真的给了那对情侣香槟和鱼子酱,就不是“爱情神话”,而是“霸道总裁买买买”了。
第三个条件关乎体验和认知能力,要写好“当时惘然情”。爱情到来的时候,人是恍恍惚惚、无知无觉的,看似正常、自然的言谈举止里,有太多反常、失据的气息散发出来,隐藏不住。这完全需要创作者为这些在虚构宇宙里的人物负责,设身处地地“纪录”下人物的状态。
第四个条件,我愿称之为“银屏常驻景”。是前三个条件具备后,艺术思维和电影语言的实践和实现。同时也体现着一种标准:当你的爱情电影能够常驻银幕、荧屏、各种屏时,那么,不必说,你的爱情故事一定是好的,是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