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一个甫一问世就伴随着学界争议和产业争鸣的概念和新生事物,它既标志着影像时代媒介多元化的滥觞,也伴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进程见证并参与了技术革新与人们观念更新的同构。以一个在业界颇具影响力的微电影赛事为样本,可以管窥微电影如何从草根文化的视觉狂欢到规范化、艺术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业已举办十二届的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和角度。
一、与时代同频
2012年,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在北京启动,自此开始了它十数年再无间断的历程。当我们把时钟拨回到2012年,彼时距离胡戈具有短视频里程碑意义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已经过去了七年,为大鹏赢得声誉的短剧《屌丝男士》尚未开播,将白客、叫兽易小星等推至台前的《万万没想到》系列也仍在酝酿。那是一个短视频和微电影都方兴未艾的时代,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以其极其敏锐的前沿洞察力为海内外学子搭建了一个国际化的交流平台。初始设置了“一分钟作品”“一个镜头作品”“剧情短片”“纪实短片”及动漫动画、校园文化、广告宣传等竞赛单元,并在此后十数年间结合业界动态与学界理论不断完善和更新板块,AR、VR、AI、ChatGPT等都曾以竞赛单元或是高峰论坛的形式被不断提及,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在科技与艺术的每一次跃动中浓缩出大时代的微影像,共振出新时代的影像新交响。正如首届盛典学术论坛的关键词“新领域、新模式、新业态”所昭示的那般,微电影盛典的出现,既回应了传媒艺术实务产生的技术转变、内容转变、渠道转变、市场与产业格局转变,也是与时代同频的必然结果。
二、鸣产业之声
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组委会主席、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校长王万良曾言,盛典创立“就是为了顺应人工智能终端普及化的趋势,为高等学校的传媒专业发展和大学生微电影作品的创作与交流提供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对影视行业发起冲击,影视教育作为行业人才培养的前端,必然面临着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如何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影视人才成为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持续十二年的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或许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思路。
2014年,第三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走出北京,开始在不同地区设立分赛区。分赛区的设立一方面说明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各地方高校的认可与支持,另一方面也印证了竞赛对各地大学生创作热情的激发作用。随着盛典与各地高校的交流日益频繁,2014年在银川举办了首届新锐导演训练营活动,来自全国20所院校的往届获奖导演学生欢聚“塞上江南”,与行业“大咖”零距离交流。从设立分赛区到开设训练营,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已经从单一的评选、学术交流而延伸到学生实践与产业的融合,在实践中进行技能学习与创作提升,并在创作中实现对理论的延展与贯通。自此,盛典不断发挥其长尾效应,让优秀青年人才完成从校园到行业的初次尝试,为行业育秧,为青年导演领航,推动了教学与实践的融合,积极打通从学校到行业的“最后一公里”。
在影视教育的“产学研创”中,“创”是创作,更是创新,2015年第四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延续设立第二届新锐导演训练营,来自全国36所院校的大学生导演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开展了微电影创作交流活动。无人机摄制成为本届训练营的创新举措,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全国唯一的大学生无人机航拍专业交流活动——“科德杯”全国大学生无人机航拍竞赛。航拍设备的迭代和最新科技的加入使得这项专业赛事尽显新时代影视创作者的科技敏感力与创新性。此后,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不仅在学界更在业界具有了良好声望,从这一赛事中走出的莘莘学子有了更多被行业关注的机会,这也印证着影视教育与实践“产学研创”的必由之路。
三、拓国际交流
从国际交流角度来看,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的国际化视野使它成为影视专业大学生国际交流的桥梁,第一届起就建立了国际合作通道进行跨国影像交流。不仅与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建立征片合作,更将盛典评选出的优秀影片选送参加德国科隆电影节、法国 PIPA 电视节、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日本山形电影节和意大利罗马电影节的评比和展映。从2013年第二届起,便在征片、展映的基础上组织韩国忠北大学、清州大学、美国纽约电影学院等国外院校开展合作拍摄。
十余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受到更高的瞩目。从首届设立国际评委至今,已有三十余位来自法国、韩国、美国、日本、俄罗斯、新西兰等多个国家的行业精英和学界专家以国际评委身份参与盛典。2015年,盛典与法国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电影节正式建立合作。每年都在盛典期间举办“从克莱蒙费朗到北京”短片巡展,以独家巡展的方式精选“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电影节”优秀作品来华展映交流,同时将盛典中崭露头角的优秀作品推选到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电影节进行竞赛和展映。正是这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路径,将盛典的国际化路线贯彻到底。在国际交流与争鸣中,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得到了更好体现。
四、立文化品格
在新时代的号角下,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以敏锐的洞察力与时代同频,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全球创作者交流对话。盛典中涌现的充满鲜活创造力的作品,既让人惊讶于当代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可从中窥见青年学子对现实生活的体察和对艺术创作的风格化追求。
短片拍摄也让这些青年学子真正走出象牙塔,去面临实拍中的困境与磨砺。寻找选题、建立团队、克服困难、探寻风格,这些都是学子们在短片创作中必须面临的每一个考验。如果说在过往的作品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学生们的“脑洞”,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参赛作品中越来越多呈现出的是一种艺术风格或者说是文化品格。有的作品将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个体,勾勒他们的悲喜,呈现出浓烈的现实主义情怀;有的作品以巧妙的构思取胜,于分秒间营造出强烈的反转与反差,具有超强的戏剧化风格;有的作品则以童心看世界,返璞归真中完成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在微电影的方寸之间,这些青年学子施展着不尽的才华,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浓烈的人文气息与风格化的艺术形式成为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而当我们将目光从微电影移向院线影片甚至是电视剧、小说、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我们恍然发现,这种人文气息与风格特色并非某种单一艺术形式特有,而在千百年的文艺创作实践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品格。从这一点上,微电影已然可以成为中华审美范式中的一个微小切片,弹奏出青年学子与新时代的共振之声。这既是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的初心与使命,也是AI急速发展的现实下中国微电影创作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
(王名成系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副教授,林佳妮系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2023级新媒体编导专业本科生)本文为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2023年度科学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研究”(编号:KDJKY202302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