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质量直接关系着青年一代能否适应时代需求,成长为具有开拓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业者、创新者。然而当前部分创新创业课程仍存在教学模式固化、理论与现实脱节等问题,难以充分点燃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这种现实语境下,当代电影作品以其生动叙事、多元视角和深刻的现实映射,为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资源与路径。
当代电影作品之于创新创业课程的积极价值
打破认知边界,激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核心是突破惯性认知,而当代电影作品通过虚构与现实交织的叙事,为学生提供了打破思维定式的“认知跳板”。科幻电影《她》《银翼杀手2049》中对未来科技与社会形态的想象,可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创新与人性需求的关系;剧情片《阳光小美女》中家庭成员以非传统方式实现目标的过程,可启发学生理解“创新并非颠覆,而是找到适合的路径”。电影的可视化叙事能够将抽象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具体场景,帮助学生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链条,培养其从多元视角解构问题的能力。
传递价值内核,培育创业精神。创业精神不仅包括冒险意识与抗压能力,更蕴含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度与对价值实现的执着。当代电影作品通过塑造鲜活的创业者形象,将抽象精神品质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与选择。《当幸福来敲门》中克里斯·加德纳在绝境中坚持学习、抓住机遇的经历,直观展现了坚持与敏锐在创业中的核心作用;《华尔街之狼》则以批判性视角呈现了过度逐利对创业精神的异化,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衡商业伦理与长期价值。相较于理论说教,电影中的人物命运更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在共情中理解创业精神的本质不仅是成功,更是在创造价值中实现自我。
情境化创业场景,强化决策思维。创新创业过程对人的核心要求之一在于“在不确定性中作出决策”,而当代电影中大量商业博弈、团队协作、危机处理的场景,为学生提供了模拟实践的“案例剧本”。《社交网络》中马克·扎克伯格从校园项目到商业帝国的扩张过程,包含知识产权争议、融资谈判、团队管理等多个创业关键环节,可作为“创业初期风险管控”的教学案例;《大空头》中少数投资者预判次贷危机并从中获利的故事,能帮助学生理解“逆向思维”在商业机会识别中的应用。通过拆解电影场景与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在虚拟情境中体验决策的复杂性,提升问题应对能力。
理解商业价值,坚守社会使命。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需避免“唯功利论”,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而当代电影作品对商业与社会关系的探讨,为人文素养培育提供了载体。《黑水》揭露了企业污染与个人维权的抗争,展现了商业行为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可引导学生思考创新的边界与责任;《徒手攀岩》中亚历克斯·霍诺尔德对极限运动的纯粹追求,与商业赞助之间的张力,可引申出个人理想与商业价值的平衡这个议题。这些作品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不仅要追求经济回报,更要兼顾社会价值,从而在未来的实践中建立健康的商业伦理观。
当代电影作品融入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路径
科学筛选当代电影作品,构建教学资源库。创新创业课程教师需以教学需求为导向,使所选影片精准服务于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时遵循三项原则。首先要紧扣教学目标,优先考虑那些与课程核心知识点高度契合的作品,比如在解析商业模式时可选用《乔布斯》,探讨团队协作时可引入《中国合伙人》,使学生借助观影直观理解理论知识。其次,还要注重影片的时代性与代表性,筛选出能反映当前创新创业生态、聚焦科技创业或社会创新等前沿领域,且具有标杆意义的作品,《社交网络》所展现的互联网创业浪潮,就能帮助学生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最后,还得坚持内容积极向上的标准,优先选取传递坚韧、创新、合作等正向价值观的作品,如《当幸福来敲门》所蕴含的奋斗精神,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创业素养。学校还可组织创新创业教师、影视研究学者及行业专家成立筛选小组,共同对海量影片进行甄别、分类与标注,按教学模块(如创业机会识别、风险应对、团队管理等)构建动态更新的电影教学资源库,为课程教学提供系统化的素材支撑,确保电影资源与教学内容精准对接。
善用多元教学法,构筑沉浸式的电影情境。为激活电影作品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育价值,教师需构建沉浸式课堂,通过创设可参与、可互动的真实情境,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主动探究、建构知识,深化对电影作品中创新创业元素的理解,提升学习深度与效能。教师可采用观影讨论法,在课堂播放精选电影片段或全片后,引导学生围绕主人公的创新创业动机、策略、困境及解决路径展开讨论,既加深其对电影内容的理解,又锻炼其表达与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扮演电影中的创业者,模拟创业决策与行动,亲身体验创业的甘苦,增强实践能力。还可实施项目学习法,设计“电影改编创业计划”项目,让学生以某部电影为灵感来源,提炼可落地的商业创意并提供完整方案。例如从《头号玩家》中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场景,构思“元宇宙教育平台”的商业模式;从《小森林》中对自然与生活的回归,设计“可持续生活方式社区”的运营方案。
做好教学过程引导,保障电影艺术育人效果。为保障教学效果,需构建多维教学评价体系。在过程性评价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互动,通过观察其在电影内容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创新思维活跃度与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其主动探究意识。同时,将成果性评价作为重要补充,要求学生结合观影体验撰写观后感,提炼电影中的创新创业启示,或基于影片场景模拟撰写创业计划书,检验其对理论知识的转化能力与实践构思水平。此外,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邀请企业导师、行业专家参与教学评价,从市场实战视角对学生的表现与成果进行专业研判,形成校内评价与校外反馈的协同机制,确保评价结果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又贴合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素养与实践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突破单一教材的限制,主动补充更鲜活、更具吸引力的教学内容。而当代电影作为一种承载社会思潮、反映时代变革的文化载体,不仅记录了商业世界的风云变幻,更蕴含丰富的创新智慧与创业经验。将这些作品系统融入创业创业课程教学环节,既能弥补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陷,又能通过情感共鸣与价值引导,实现知识传授与素养培育的协同推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通过精选电影素材、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路径,实现电影作品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确保电影教学能够服务于课程教学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教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