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经济作为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形态,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中国借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一契机,提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推动冰雪产业从北方传统优势区域向全国辐射。在此过程中,冰雪题材电影通过多维文化传播与产业联动机制,对地方冰雪经济产生了拉动效应。
在文化传播层面,冰雪题材电影塑造了优美的地方冰雪意象,可引起观众与游客的情感共鸣。冰雪题材电影通过镜头语言将某地自然冰雪景观转化为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化标识,构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图谱。以《智取威虎山》(2014)为例,该片以东北“林海雪原”为自然基底,用极具冲击力的镜头设计,将这片严寒之地从单纯的地理空间升华为承载英雄叙故事、红色记忆与东北地域精神的文化符号,最终编织出一幅立体的东北冰雪地域文化图谱。这种符号化的场景传播借助电影的沉浸式体验特性,打破地理空间的限制,通过影院银幕、网络平台等多元渠道触达大众,进而在社交媒体时代引发打卡式传播。观众将电影经典场景转化为现实旅行的目的地愿景,实现从银幕想象到实地体验的心理转化。除了冰雪自然景观的符号化建构,冰雪题材电影还可将冰雪运动转化为极具感染力的视觉叙事,通过运动美学呈现激发大众对冰雪运动的向往。影片《零度极限》聚焦单板滑雪运动,以流畅的镜头追踪运动员在雪坡上腾空翻转的矫健身姿,将1440度高难度动作的惊险瞬间转化为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奇观。而且影片邀请韩庚等明星主演,借助其公众影响力使专业运动领域的热血与激情实现更广泛的观众传递,使单板滑雪从小众极限运动变为大众可见、可感的潮流生活方式。这种传播方式促使观众产生走进雪场、产生冰雪体验的消费意愿,为冰雪运动的大众化普及埋下伏笔。
在产业协同层面,冰雪题材电影的生产与传播可引发冰雪产业链的生态构建,将影视IP的流量价值转化为可持续性产业动能。首先,在旅游目的地的立体化开发中,冰雪题材电影可成为重构地域吸引力的核心载体。影片中精心雕琢的冰雪场景,如《冰雪·情缘》里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梦幻冰雕、《零度极限》中张家口“雪如意”滑雪场的壮丽雪道,不再是单纯的拍摄背景,而是转化为了体验式、沉浸式旅游产品。而且,地方政府可与企业以电影叙事为蓝本,打造影视同款旅游线路,让游客在现实场景中重温银幕感动场景。其次,冰雪题材电影能为冰雪装备制造与文化创意产业赋能。银幕上亮相的“明星装备”,通过角色穿搭、动作特写产生隐性广告效应,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在文创领域,制作《冰雪奇缘》主题滑雪头盔、《情书》同款雪景盲盒等衍生产品,将电影的情感价值转化为实体消费品。影视IP赋予了产品故事内涵,使普通滑雪周边的附加值提升数倍,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对电影中冰雪世界的情感联结。最后,冰雪题材电影对消费场景的拓展还体现为对时空维度的突破。张家口借助《零度极限》的持续影响力,将电影中展现的山地运动场景转化为非雪季产品:春季推出“电影拍摄地徒步之旅”,夏季运营冬奥场馆攀岩基地,秋季组织山地自行车速降赛,使原本半年空闲的滑雪场变身四季运营的体育文旅综合体,破解了冰雪经济依赖自然条件的周期性难题。
在政策支持层面,冰雪题材电影不仅成为了地方文化的传播载体,更成为了地方政府优化基础设施、激活冰雪产业生态的重要切入点。地方政府可以将冰雪电影拍摄作为契机,针对旅游目的地的薄弱环节进行精准投资,推动交通、住宿、体验设施的立体化升级。河北崇礼在《零度极限》拍摄期间,围绕影片展现的冬奥场馆与滑雪场景,同步推进“雪如意”景区接驳专线建设,整合周边酒店、雪具租赁点与医疗站资源,打造集交通通勤、运动服务、安全保障于一体的智慧化服务网络。这种“影视场景需求—基建配套响应”模式,不仅满足了电影拍摄的专业需求,更直接提升了游客体验的便捷性与舒适度。政策引导层面,部分地区将冰雪电影拍摄纳入发展冰雪经济的整体规划,如张家口借助北京冬奥会的东风大力发展冰雪题材影视产业,通过“一剧一策”的服务模式,为剧组提供场地协调、审批绿色通道等便利,同时整合崇礼的雪场、冬奥场馆等资源,实现“影视+冰雪”的产业联动。
要持续发挥冰雪题材电影对地方冰雪经济的拉动作用,地方政府及影视企业应积极培育适应本地冰雪文化的影视IP,以“内容创作 — 产业联动 — 生态培育”的长效机制,赋能地方冰雪经济发展。内容开发上,要强化IP全生命周期运营,通过打造冰雪影视主题节庆、开发电影同款沉浸式体验项目等,将短期IP流量转化为长期品牌资产;产业协同上,建立跨行业联动机制,推动冰雪影视IP与文旅、体育装备制造等产业深度耦合,引导企业在产业链上游(IP开发)、中游(场景打造)、下游(消费转化)协同合力,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冰雪经济产业集群;生态培育上,地方政府需持续完善政策支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冰雪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避免过度商业化消解地域特色。总之,唯有基于“内容创作筑基、产业联动增效、生态培育护航”的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方能将冰雪影视IP的文化势能持续转化为地方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赋能。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吉林省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数字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JKH20251762SK)的研究成果。